在我国古代相当长一段时间里,书法是读书人必须研习的实用技能,同时也是读书人入仕的“敲门砖”,也被传统知识阶层视为自我修为、砥砺人格的“道术”工具。从汉字书写的美观起步,我国古代历朝文人通过仰观、俯察,想象、创造,构建了一个体系庞大的翰墨理想世界。古语云:“虽小道必有可观。”书法看似雕虫小技,可是步步深入之下我们就会发现,在传统文化的大格局下,书法看似简单的黑白点线编织体,隐藏了先民丰富的奇思妙想。它们,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。

古代的士人与书法

《礼记》有云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,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。”其中的“选贤与能”四字,我觉得它代表了古代中国传统的政治理想。早期社会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,社会组织基于血缘,国家裂土封侯进行管理。春秋战国时期由于“君子之泽,五世而斩”,随着世代更替血缘亲情越来越淡漠,小邦之间利益冲突加剧,导致出现了诸侯争霸。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,采取了郡县制,取缔了原有的基于血缘的分封制,把国家管理交给了一个基于皇权中心的行政系统。而实行这样的国家管理,需要一批有能力的人才。秦朝的历史很短,汉袭秦制,中国古代社会的精英政治就随之逐渐确立,汉朝通过“举荐”“征辟”广罗人才,举荐是地方官员由下往上推荐;征辟,则是天子曰“征”,诸侯曰“辟”,从上而下“擢之草泽”,把最有能力的人选拔到国家各级管理部门。后来发展到隋唐,就演变成了纵贯千年的古代科举制度。

那么,古代的书法艺术又是如何跟这样的人才选拔关联上呢?

首先,书法能够给人以智慧启迪。古代的幼童从启蒙开始,就要识读学写字。汉字的识读书写给幼童带来了人生的第一缕智慧阳光,给他们一个认识世界的概念参照系。而开蒙的汉字书写教育,由此也奠定了我国古代先民对汉字书法的天然亲切感。中国人和书法,在古代就这样诞生了一种文化宿缘。

其次,书法方便先民展示其个人品格。在古代传统社会,人的交往绝大多数情况要借助语言和文字,由此书法就成为人们展示个人的最直接工具。“文则数言乃成其意,书则一字已见其心”(唐·张怀瓘),对于古人来说,书法是视觉传达,比其他载体更直捷。另一方面,中国古代的书写工具非常特别,一根竹管前面捆上一撮兽毛,做成一支软笔,“惟笔软则奇怪生焉”(东汉·蔡邕)。软笔的书写控制是非常困难的。士人要想把字写好,必须征服毛笔,方能驾驭自如。而要征服毛笔,非有坚韧不拔的信念、广博的学识,加上过人的悟性、毅力不可。古谚说“字如其人”,对于士人来说,人们在交往中写什么、怎么写,通过尺幅数笔就可以展示自己的素质。所以在古代漫长的社会发展中,书法在知识阶层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。清代刘熙载有一个概括:“书,如也。如其学,如其才,如其志。总之曰,如其人而已。”这也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文化现象:几乎所有的杰出人物都爱好书法,而且他们在书法方面往往都有不俗的造诣。而这种文化现象延续至今,对于大众层面而言,无论国人身处何方,在他的内心深处,都会隐藏着一种对书法艺术的天然敬畏;在每一个华夏子弟的血管里,都流动着一份割不断的翰墨情缘。